欧盟原铝产量仅占全球3.8%,且自2021年以来超50%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。能源成本高企(电力成本占电解铝总成本的30-40%)导致企业利润压缩,部分冶炼厂被迫减产或关停。
2025年欧盟铝自给率仅46%,主要依赖俄罗斯(占进口量6%-19%)及中国等国家。但近期欧盟拟禁止进口俄罗斯铝,并计划对碳排放不达标国家的铝产品征税,将进一步收紧进口渠道。
此外,红海危机导致运输成本上升10%-15%,叠加澳大利亚对俄铝土矿出口禁令,加剧原料供应风险。欧盟原铝产能利用率不足50%,主要受制于能源成本及政策不确定性,远低于85%的竞争力门槛。
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(CRMA)对铝价的影响
政策核心目标
减少进口依赖:将铝列为战略资源,2030年前再生铝使用率提升至50%。
构建区域供应链:推动铝土矿-氧化铝-电解铝的本土化布局,限制“碳泄漏”产品进口。
进口限制(如对俄铝禁令、碳关税)将减少欧盟市场流通量,预计2025年供应缺口扩大至100万吨。低碳铝生产需配套可再生能源(如水电、氢能),短期推高冶炼成本20%-30%。法案要求提升废铝回收率,可能推动再生铝溢价上涨10%-15%。
欧盟政策或引发连锁反应,美国、中国等主要生产国可能调整出口策略,加剧区域价差。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的强制要求,将淘汰高碳产能,长期利好低碳铝定价权。
结构性做多再生铝:押注CRMA政策下欧洲再生铝需求爆发,可配置相关股票(如Hydro、Norsk Hydro)或再生铝现货合约。
空配高碳铝:碳关税实施后,非低碳铝(如依赖煤电的中国新疆产能)可能面临价格压制,需关注欧盟碳成本核算细则。
欧盟铝市场正处于“供给收缩+政策驱动”的双重利多周期,但给出的更多区域价差机会。需警惕贸易壁垒引发的供应链重构风险。交易策略需兼顾短期事件驱动与长期结构性变化,重点关注再生铝及低碳技术相关标的。
